《學前教育本科生專業認同現狀調查》
作者:錢海娟 譚悅 劉維 李丹
摘要: 教育論文發表范文。學前教育質量的提高,關鍵在教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作為未來高素質幼兒教師的主體,他們對本專業的認同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將來的職業選擇。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了學前教育本科生專業認同現狀,并進行了分析,以期尋求提高學前教育本科生專業認同的具體策略,為師范院校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幼兒教師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學前教育 本科生 專業認同
一、問題的提出
專業認同是指學習者在認知了解學習的學科的基礎上產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認可,并伴隨積極的外在行為和內心的適切感,是一種情感、態度乃至認識的移入過程,體現為學習者對自己所學專業有清楚的認識和規劃、認可專業的發展前景、愿意從事該專業工作等。

(教育論文發表范文)學前教育本科生專業認同現狀調查
由于幼兒教師這一職業的勞動特點,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對學前教育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是學生畢業后進行專業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是贏得社會尊重、增強職業凝聚力和競爭力的根本所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校學習階段是專業認同形成的重要時期。
本研究通過調查,了解該學前教育本科生的專業認同現狀,并尋求提高學前教育本科生專業認同的策略,以促進幼師隊伍力量的整體提升。
二、調查對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運用自制“學前教育本科生專業認同現狀調查”問卷展開調查,涉及學生選擇該專業的動機、專業滿意度、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就業前景等。對咸陽師范學院四個年級學前教育本科生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問卷370份,回收有效問卷338份,回收率為91.3%,并分年級、性別做了相關統計(如下表)。在此基礎上,隨機抽取大一至大四學生進行訪談,每個年級4名學生,共16人,按照訪談提綱進行提問,并做好記錄進行分析。
樣本分布情況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選擇學前教育專業的動機。
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活動、使活動朝著某個目標產生行為的內在動力。選擇學前教育專業的動機能最真實地反映學生在專業學習方面的興趣,直接影響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同程度。調查結果顯示,自愿選擇本專業的學生占被調查人數的54%,而非自愿選擇的學生占被調查人數的46%。
經過訪談得知,自愿選擇本專業的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更濃厚。馬斯洛在解釋動機時強調需要的作用,他認為引起動機的內在條件是人的需要,動機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推動人尋找需要的對象,從而產生個體的活動與行為動機。動機和需要緊密聯系,離開需要的動機是不存在的。
當需要在強度上達到一定水平,并具有滿足需要的對象存在時,就引起動機。自愿選擇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普遍非常喜歡孩子,這本身就是一種需要。在訪談中,很多學生會談論與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相處時的點點滴滴,不時流露出對孩子的尊重和喜愛。
同時表達出很多疑惑,他們對孩子的很多行為不能科學合理地解讀,需要繼續學習學前教育相關理論。這些學生表現出的就是基于需要的學習動機。贊可夫說:“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睈鄄皇菕煸谧爝叺暮唵握f教,而是蘊含在實際行動之中。
(二)專業滿意度。
大學生的學習狀態對生活和專業的滿意度都構成了較大的影響。一個學生只有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勝任感,對自己的學習滿意,學習興趣才會提高,對專業知識的探索熱情才會增強,生活滿意度才會較高。
調查結果顯示,有51.6%的學生表示對本專業滿意和非常滿意。問及原因時,部分學生認為理論課程偏多,而與幼兒教育聯系較為緊密的實踐類課程偏少。在訪談實習后的學生時,他們說:“學了這么多,到幼兒園實習時感覺很多理論都用不上,而需要用到的又不太熟悉,如幼兒歌曲即興伴奏。”
學生普遍認為理論課學習非常重要,雖然在剛入園時不會像藝術技能和教育技能一樣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為了盡快適應幼兒園的教育實踐,大部分學生還是希望學校在教學過程中能將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以增強在面試、就業等方面的實際操作能力。
(三)專業學習的積極性。
積極性是人的活動的動力表現,它是一種能動的心理狀態,包括認識的正確與活躍程度、情感的興奮水平和意志行動的努力程度等。人的積極性產生于需要,要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就必須研究其需要情況。強烈的自我實現需要是大學生需要結構的顯著特點,他們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努力成為能充分發揮才能、又有益于社會的人。
一個沒有理想的學生,沒有與偉大事業相聯系的自我實現需要,難以有所建樹。
大學生對于專業學習的積極性表現在專業學習所用時間、參與課堂教學的情況等。在問及“上專業課時是否積極聽講并參與課堂討論”時發現,76%的學被調查學生生表示能積極聽講并參與討論,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于專業課課堂學習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
但在“平時是否會閱讀有關學前教育書籍或期刊”時發現,選擇“不看”和“不怎么看”的學生所占比例之和為50.59%,“偶爾看”和“經??础彼急壤齾s只有26%,從這個數據結果對比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自主性學習意識有待強化。在訪談中,有學生表示,部分教師的教學形式比較單一,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影響其對專業學習的積極性。
(四)就業意向。
就業意向是指學生對于自己畢業后所要從事的職業預期方向。在關于“畢業后是否打算到幼兒園工作”的調查中,選擇“會”的學生占47%;選擇“不會”的占2%;選擇“可能”的占51%,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還是有從事幼兒教師這一工作的意向的。
針對選擇“可能”的學生,進行“是否從教后會長期從事幼教工作”的調查中發現,選擇“會”的僅占17%,認為“不一定”的占71%,可見更多的學生沒有打算長期從事幼教工作。
訪談中,一位學生明確地說:“教師待遇不高,保教工作比較煩瑣,畢業后先找找其他工作,實在不行就去幼兒園。”一位男生表示:“挺喜歡孩子,想去做一名幼兒教師,但幼兒園的待遇讓我望而卻步?!?/p>
但有學生明確表態:“一定要做幼兒教師,我真心喜歡孩子,和他們在一起,感覺自己很充實,幼兒教師收獲的是精神財富,是金錢換不來的,這才是最有意義的?!毖哉勁e止中,無不流露出對幼兒教師工作的向往。就業意向反映了學生對本專業的整體認同程度,也會為調動學生在專業學習方面的積極主動性。
四、提升學前教育本科生專業認同的對策
(一)完善學前教育相關法律法規,增強幼兒教師的職業吸引力。
在調查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幼兒園教師工作辛苦、工資待遇太低等。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教師隊伍”中指出:實現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關鍵還是靠教師。師資上要完善編制管理辦法和工資待遇保障機制,提高準入門檻,引導和監督依法配足配齊保教人員。
十九大上,劉焱等多位代表委員提出:提高幼兒教師地位和待遇,增強幼兒教師的專業性和社會吸引力。國家在逐步完善學前教育相關法律法規,還幼兒教師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尊嚴。教師和學生及時關注學前教育發展政策,讓學生看到國家和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看到學前教育發展的前景,增強幼兒教師這一職業的吸引力。
(二)整合理論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構建“全實踐”實踐教學體系。
檢驗課程設置是否合理的重要標準是能否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在調查中,學生反映,他們感到最困惑是不知道如何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甚至有學生認為教育理論過于理想化,在現實中行不通;有學生提到自己的專業操作能力較弱,教師的理論講授較多,實踐內容較少。
有學生反映專業課程設置存在部分內容重復的問題?;谝陨蠁栴},學校需要整合專業理論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分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方法,充分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學生形成積極的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構建“全實踐”實踐教學體系。所謂“全實踐”,就是將學前教育專業發展全程中所有實踐環節作為一個整體來系統定位、統籌安排。實踐環節主要包括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實驗、見習實習、短期的社會實踐、寒暑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和畢業論文等。
所謂“全實踐”就是實踐要素諸方面在時間上要全程貫通,在空間上要全方位拓展,在內容上要全面整合,在理念上要全面浸透,在課程體系上要全面統整。
(三)開展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二課堂活動是指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在第一課堂之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這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一種良好的活動組織形式,是第一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和補充。
理論只有聯系實際才有生命力。學生通過第一課堂的學習,可以儲備豐富的理論知識,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要將這一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需要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如普通話、兒童文學、繪本閱讀、幼兒語言教育等課程與文字社團活動結合,開展主持人大賽、講故事比賽、創編舞臺劇和繪本故事、自編自導童話劇等活動。
由于第二課堂活動比第一課堂教學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內容和手段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學生能有效方式再現、運用、消化第一課堂的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與用相結合,使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加深和鞏固。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完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尋找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社會支持系統指個人在社會關系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具體包括客觀的、可見的或實際的支持和主觀的、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其中精神層面的支持更為重要。豪特雷諾德斯發現,教師職前的經歷是形成教師自我的主要因素,其間遇到的關鍵人物和關鍵事件會主導教師的自我形成。
一位優秀的幼兒教師自述成長歷程,她在大學學習時幸遇良師,老師沒有嫌棄她,經常鼓勵她,能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給每個學生以平等的發展機會,這種公平對待的經歷影響了該老師對幼兒的態度。
良好的個人社會支持系統會讓我們的人生更加順利、更加成功。家人、朋友、輔導員、班主任和各科任課教師及學校各部門的工作人員共同構成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都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構建個人社會支持系統,積極找尋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參考文獻:
[1]陳妍.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專業認同情況的校別比較[J].學前教育研究,2008(3).
[2]秦攀博.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特點及其相關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3]益華.引導學生構建個人社會支持系統[J].江蘇教育,2017(87).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4JK1782);咸陽師范學院專項科研基金項目(13XSYK051);陜西省學前教育研究立項項目(YBKT1606);咸陽師范學院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7008);咸陽師范學院2017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492)。
本站論文范文來源網絡,若內容不實或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進行刪除!原文鏈接: » (教育論文發表范文)學前教育本科生專業認同現狀調查